家人们配资行业四大巨头,先给你们说个真事儿。杭州有个业主 2022 年买的房子,当时银行评估价 358 万,贷了 245 万。结果现在想卖,挂 200 万都没人要,评估价直接跌到 236 万,比贷款额还少 9 万。这不是个例,长三角好多房子从 2021 年高点跌了三四成,银行都开始逼着业主补差价了。
你们发现没?被套牢的大多是咱们 80、90 后里最上进的那批人。2020 到 2021 年那阵子,是不是身边总有朋友咬牙凑首付?他们可能是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,是刚升职的金融白领,拿着同龄人里拔尖的工资,觉得再不上车就永远没机会了。那会儿百城二手房还没开始跌,销售天天发 “万人摇” 的新闻,说利率降到了 4.65% 的低位,晚买一个月多花十万块。
为啥偏偏是这些上进的年轻人栽了?先说大环境的坑。2020 年疫情刚过,央行三度降准放了好几万亿,房贷利率一降再降。地方上也在 “救市”,无锡只要盖到 25% 就能卖房,苏州取消了现房销售要求,开发商疯狂推盘,中介跟着起哄 “政策底来了”。更关键的是棚改货币化的尾巴还在摇,淮南那种城市 2020 年还有 40% 的货币化安置,拿着补偿款的人冲进市场,把房价抬得虚高。
再说说咱们自己的执念。80、90 后从小听着 “买房保值” 长大,刚工作那几年眼睁睁看着房价翻番。上进的人更信 “努力就有回报”,觉得凭自己的收入扛得起月供。当时互联网、金融行业正火,月薪两三万的年轻人觉得月供一万不是事儿,却没算过行业会有寒冬。加上社会催得紧,结婚要房、孩子上学要房,甚至同事聊天都比谁的房子大,这种焦虑推着人往前冲。
现在的挣扎有多痛?数据说话,百城二手房已经连续 41 个月下跌,二线城市这三年跌了 6.47%,相当于一套 100 万的房子蒸发了 6 万多。但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:有人去年被互联网大厂裁员,月供从占工资三成变成八成;有人想卖房换个小点的,结果挂牌半年没人问,每天睁眼就欠银行几百块;还有人房子成了负资产,银行天天打电话要 “补差”,补不上就等着法拍。
更扎心的是生活质量的崩塌。以前周末还能出去吃顿好的,现在买菜都要算差价;本来计划生二胎,现在连奶粉钱都要省;同学聚会不敢去,怕别人问起房子的事。那些曾经的 “天之骄子”,硬生生被房贷磨成了 “惊弓之鸟”,不敢辞职、不敢生病,更别说追求什么理想了。
但我想泼句冷水:这真不是 “命不好”,而是我们都被楼市的惯性骗了。过去二十年房价涨得太猛,让所有人都以为 “买房必赚” 是真理,连最理性的上进青年都忘了 —— 任何市场都有周期。2020 年的低利率、宽松政策,本质是疫情后的救市手段,不是让你跟风炒房的信号。那些劝你 “早买早享受” 的人,不会告诉你开发商已经被 “三道红线” 勒得喘不过气,更不会说人口出生率在下滑,未来房子可能没人接盘。
最讽刺的是,“上进” 反而成了枷锁。这些年轻人习惯了做规划、算收益,他们算得出月供占比,却算不出行业波动;算得出房价涨幅,却算不出政策转向。他们以为买房是 “阶层跃升” 的跳板,没想到成了 “阶层锁定” 的枷锁。更可悲的是,社会还在给他们贴标签:“谁让你当初贪便宜买远郊盘”“自己选的房哭着也要供完”,却没人提那些推高房价的无形之手。
现在网上全是 “楼市崩盘” 的声音,但我想告诉你:没那么简单。一线新房还在涨,三四线却在降价跑量,这不是崩盘,是分化。那些高位接盘的 80、90 后,他们的挣扎不是个例,是时代转型期的阵痛。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积蓄,为过去二十年的楼市神话买了单。
说这些不是为了卖惨,而是想让大家醒一醒:房子从来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,更不是人生的必选项。那些在高位接盘的年轻人没错,他们只是太想抓住 “安全感”,却不小心踩进了周期的陷阱。而我们这些还没买房的,更该想明白:到底是为了生活买房,还是为了房子生活?
启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